“您好,這里是沈陽市心理咨詢熱線,我是咨詢師黃老師,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助您的嗎?”這通電話是前幾天下午接到的一通心理咨詢熱線,來訪者是一名30多歲的王女士,因為疫情原因,她和孩子都在居家隔離,每天居家辦公的任務并不是很繁重,但是每天需要看著她二年級的孩子上網課讓她甚是焦慮。
“孩子好像不會聽課一樣,對著屏幕感覺她就在發呆,這時候問她剛剛老師講了什么,她回答的真的就是‘驢唇不對馬嘴’,我現在知道她成績為啥那么差了,平時她在學??隙ǘ际沁@么上課的?!?/span>
疫情的原因,讓孩子的學習狀態更徹底地展現在家長面前,家長看到孩子上網課的狀態后普遍都會產生焦慮。家長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孩子在學校上課時的表現,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咨詢師黃老師了解了孩子的相關信息,和這位家長的一般狀況,黃老師憑借經驗知道咨詢師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幫助這位家長解決她的焦慮問題。供有類似感受者不妨嘗試一下。
首先,需要驗證,這位家長看到的孩子上網課的狀態并不一定就是孩子在學校中上課時的學習狀態。在家學習有太多的干擾因素,孩子不能保持好的注意力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咨詢師也建議這位家長,在孩子上網課期間,盡量減少她周圍的干擾因素,讓孩子可以更專心地進行學習。

其次,當母親看到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沒有完全專心致志地去學習,這讓你聯想到了什么,會讓她這么焦慮。讓她逐漸懂得,這種過分的焦慮其實是和她自身的“期待”相關的,她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工具”,母親的這種焦慮是對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對孩子的焦慮,“好像孩子不聽話,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沒有做好的母親一樣”。另外,有可能這種焦慮的模式是沿襲了目前對孩子的期待,但盡量不將這種期待傳遞給孩子,否則對孩子也是不公平的。而這種焦慮是需要母親自己去“修通”的。
最后,因為是電話咨詢,咨詢師也希望可以通過簡短的交流,能更多地給予這個焦慮的母親一些立刻可以操作的辦法。孩子沒法一直專心地投入學習,也可能是想要去在家玩一些網絡游戲。上網課的時候,看到手機、平板電腦,孩子的心不由自主地“飛走了”也是可以理解的。就算是大人在居家辦公的時候不也是經?!傲锾枴?,刷刷段視頻、看看新聞什么的嗎?我們當家長,如何能要求孩子每天都時時刻刻保持專一呢?

我們知道,大人和孩子相比更有自控力一些,那我們就需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去對待。
孩子的母親要像和大人一起“談判”一樣和孩子去探討如何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甚至是和自己的孩子去“簽訂合同”。當孩子可以很好的完成當日的學習目標,家長也應該允許孩子適當的使用電子設備進行娛樂活動。另外,除了網絡游戲之外,家長還可以利用居家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去開發一些其他的共同興趣愛好。
“我祝愿,疫情過后,您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這位家長非常感謝心理咨詢熱線的黃老師的幫助,打完電話馬上試試。
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再到實現疫情防控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