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成長離不開你們的陪伴
我們在成長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山珍海味?名牌衣服?還是花不完的零花錢?我想都不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最需要的是父母用心的陪伴。
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接觸過好多因各種各樣的問題前來咨詢的孩子,曾有一通電話咨詢,讓我一直記掛在心。
“老師您好,我有恐懼癥”,電話的另一頭是一個稚嫩的聲音,來訪者是一名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的小男孩,我好像也可以感受到他當時的害怕和焦慮的情緒,同時我也很好奇,這樣一個聲音的背后,會有怎樣一段故事。
“你好像在害怕什么,可以和我具體說說發生什么了嗎?”現在,諸如抑郁癥、焦慮癥、恐懼癥等精神類疾病的專業名詞已經被不合理的普及了,這些詞經常在來訪者口中說出,其實并不代表他們被診斷為這些疾病,而是他們用這些詞匯去描述他們當下的狀態,因此我要知道,他想具體表達什么。
“我有好多害怕的東西……”小男孩告訴我,他會怕鬼、怕黑、怕掛起來的衣服等等。他自己上網查了,他說這就是恐懼癥,但是爺爺和奶奶沒有時間帶我去醫院進行治療,我只能打這個電話了。
“那你的爸爸媽媽呢?”我好像找到了故事的重點,我心里在好奇,為什么可以陪他看病的不是他的爸爸或者媽媽,而首選的是他的爺爺奶奶呢?
“我爸媽離婚了,媽媽跑了,爸爸去城里打工了,不在家?!焙⒆釉谡f這段話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他的委屈,我想要讓他知道,爸爸媽媽離婚并不是他的錯。通過交流,小男孩還告訴我,他爸媽在很早的時候就離婚了,媽媽不知道去哪了,爸爸為了討生活去城里打工,很少見面,平時就是爺爺奶奶帶著他一起生活。我們又談到了他會什么時候有這種害怕的感受,他告訴我說,只有在家里沒人的時候他才會害怕,爺爺奶奶白天要去上班,自己在家,他想要有個人陪他說說話。
“那你有同學或者小伙伴兒可以陪陪你嗎?”孩子真正的“疾病”根源并不是恐懼癥,他只是感到太孤單了,我試著幫他一起想想解決的辦法。
“我沒有朋友,我成績差,年級倒數第一;我還愛打架,我和高年級的打架,我同學都不和我玩?!甭牭竭@里我是有些心疼他的,看來父母的離婚給他帶來的傷害并不止于家庭,他或許也是想用“打架”這種方式來獲得更多的關注。但很顯然這種方式并不合適,這種不合適的方式讓他的社會功能同樣受到了影響:學習問題、行為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我知道我通過這通電話,沒有辦法讓他一下子都變得好起來。我可能做的只是現在,在他家里沒人的時候,和他聊會兒天。讓他覺得不那么害怕了。
“我很孤獨”、“我希望有人能陪我說說話,我害怕的時候就可以打這個電話嗎?”、“我也想要有朋友”……小男孩和我說了很多他的心聲,我沒有嘗試著繼續幫他解決問題,我只是試圖讓他感受到我在認真聽他說。
“謝謝您,老師,我奶奶好像回來了,我先說到這了。”最后,小男孩突然和我說,他家里回來人了,我能聽出,他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里透著開心和興奮,和最開始的聲音好像是兩個人。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愿望——能有人陪陪我——我在心里期待他可以得到更多的滿足。
父母離婚,處理不好,對于孩子來說有可能是一個災難,單親家庭,尤其是留守兒童往往在自我價值認識上都存在很大問題,他們可能不能很好地體會愛、認識愛、付出愛。他們也會產生很多行為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他們想要“被看到”。“我寧愿被批評,也不愿被忽視”。其實他們想要的也不是很多,只是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分給他們多一些愛。
從始至終我并不知道這個男孩的父母為何會分開,但我希望的是,父母分開后,可以把愛繼續留在孩子的身邊,而不是把父母自己的不幸也“遺傳”給自己的孩子。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該法律主要是明確青少年的成長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責任所在。在說到家庭責任時提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監護人應“親自養育,加強親自陪伴”、“共同參與,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來促進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的發展。
我相信,每個孩子的內心都不想成為人們口中的“熊孩子”,我們可能會用各種“手段”讓父母看到我們的存在,調皮、打架、“做壞事”都不是我們的本心,我們只是想讓爸爸、媽媽看到我們。
從現在開始,我們有權利去對自己的爸爸、媽媽說,“請多陪陪我吧,我的成長需要和你在一起”;如果您作為父母,也請放下手機,在工作之余,多一些親子時間,錯過了自己孩子成長的時刻,一定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